上周我们聊到在模式形成期的阶段,核心目标是通过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来产生更大的势能和复购。所以在这个阶段,创始人最核心的精力就是把原有的好产品打磨到极致,最好能够在消费者这里形成超强的记忆力。能够做到这点后,其余数据相对来说都可以忽略。
可以说最重要的数据就是复购数据和单品的日销售排行。其余更多的动作就是观察消费者的反映及评价,深度和目标消费者进行交流,了解他们的深层次需求。
模式形成期一般有三五家门店的数据即可,当然有七八家最好。如果这时几家门店核算下来,月度都是可以盈利的,就可以开始考虑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。在这之前需要深度分析以下几个数据,为后续连锁推进打下基础。
对门店月度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看门店是否盈利,只要门店能够有盈余,重点关注门店人员配置是否合理,先不要关注太多其它的。
特别是经常出现人员配置过紧的情况,因为很多创始人刚创业时,都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。前一两家门店都可以这样,但第三家门店开始就需要特别注意人员配置的问题;门店盈利一定是扣除了人员工资的盈利,不是除去人员薪资后核算的盈利,这点上是比较多的创始团队开始时没有注意的。
在门店盈利的情况下,再看订单数和复购数,特别是产品销售排行和消费者复购率及复购产品。对于轻餐品牌而言,在刚开始创业时一定是有一两个特别有记忆点的产品,是复购和好评远超出其余产品的。上周我们已经详细沟通过这个点,不再赘述。
关注这个数据背后,就是和消费者的深度交流,了解他们喜欢产品的原因,了解他们关注的重点。
口味特点与价格区间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,因为有时候价格会影响对于口味的关注程度。但我一般不建议一开始就在价格上竞争,一开始一定是在口味上做到极致,等你有成本优势后再考虑价格上的策略。
记住餐饮行业的最底层逻辑:好吃不贵。能够把这四个字做好,就能够赚大流量。能够把“好吃”做好,至少可以好好的存活下来。
03供应链成本与空间可能
模式形成期是探索阶段,不可能在供应链上有太大的优势,但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:未来规模大后,在保证门店利润同时,供应链端是否还有空间。
我曾经服务过一个熟食品牌,为了保证门店端的低价策略,一开始门店端到总部供应链端的总利润不超过25%;加盟放开后,只能够把利润全部给门店端,总部核心原料都是大宗商品,议价空间非常有限,又还达不到期货运作的能力。最终超过百店规模,总部还没有利润。只能够依靠自有的几家有优势的老门店利润存活,这就是在最开始没有设计好供应链端盈利空间的原因。
这时我们需要详细分析门店端的利润空间。一般来说,“餐”、“饮”、零售三者的毛利空间是有差异的。“饮”需要提供的毛利空间最大,“餐”次之,零售品类最低。
其中“饮”对门店的形象和服务要求更高,附加值要高。零售品类因为无需人工制作环节,对人员配置要求相对低,流通效率也高很多,所以毛利空间相对会低。
我们需要根据自己门店特征,在保障门店的盈利空间的基础上,能够预设出总部的供应链利润空间,一般来说,最低需要有20个点以上的毛利空间。当然在目前这个时间点比较难,但通过规模采购,直接产地采购等方式是能够看到清晰的供应链毛利空间。
如果常规物料没有毛利空间,例如鸡、副食这样的大宗物料整体市场毛利空间就很小,不一定能够覆盖品牌的库存与物流成本。那就需要在调味料或者关键底料上能够有空间,只对调味料或关键底料及工艺方法进行控制。这也是很多国内很多麻辣烫连锁品牌的供应链策略。
针对轻餐行业,模式形成期需要几家门店来探索,关注产品,关注目标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就是创始人最核心工作;产品是基础,这个基础做好了,再来关注数据,上面的三个方面数据都清晰了,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。